每天上百次摔打,他们想打赢这场“感官之战”|南方深读

李丽青还想赢!感官之战

作为2016年里约残奥会柔道女子48公斤级金牌得主,每天2021年举办的上百深读东京残奥会上,她因伤未能卫冕。次摔如今,打们这位广东湛江籍盲人柔道选手,想打再次站在了巴黎残奥会赛场上。赢场

对视力模糊的南方她而言,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感官之战

说到盲人柔道,每天这项运动讲究个“跤感”,上百深读选手不仅要摔倒对方,次摔还要将其在地面制服,打们倒地后可施以固技、想打关节技和绞技。赢场

由于视障者难以通过观察与模仿学习柔道动作,他们在赛场上的每一次触碰、每一次拉扯,几乎全凭感官和本能判断对方的动作意图,攻击其弱点。

可以说,他们靠感观在“打仗”。


2016年里约残奥会,李丽青(前)获得女子48公斤级冠军。 新华社发

李丽青,正是这一“感官之战”的“老将”。她擅长通过手温判断对手的心理状况及动向,“通过手部体温及肌肉松紧度,我可以大致了解对手的心理状况及动向。有时为了迷惑对方,我也会故意改变手部力度,假装紧张或不自信,从而扰乱对方的判断。”李丽青说。

逐梦巴黎背后,是运动员夜以继日的长期训练。而李丽青的征途并不孤独,一颗想赢的心与身后的服务保障,让她一路超越。

作为中国盲人柔道队的一员,李丽青和队友自去年底便在广东东莞集结,全力备赛巴黎残奥会。这支年龄23岁—35岁、视力状况各异(从全盲的J1级别到非全盲的J2级别)的队伍,在莞接受了从训练到康复理疗的服务保障。


运动员们在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训练。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供图

如今,巴黎残奥会赛事正酣,柔道比赛日在即,李丽青和队友王宏宇、王嘉楠、朱世文、刘立、史怡婕、王月等7名中国盲人柔道队运动员正在巴黎做最后的准备。

赛场看不见的较量即将上演,运动员背后的故事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对残奥选手来说,体育精神正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潜能与斗志,开启更多人生可能。

一次又一次,克服摔倒的恐惧

盲人柔道选手的进步都是“硬摔”出来的。背部重重叩在地板时的震动感,构成他们训练记忆的一部分,每天要经历上百次摔打,以磨炼出更敏锐的感觉。

作为盲人柔道队教练,李跃华已带训超过20年。

她不止一次目睹初学者第一次被领进训练场地时,被馆内“咚咚咚”的倒地声吓得不敢迈步的场景。

李跃华深知,普通运动员一节课就能掌握的简单对抗动作,对他们而言,起码要练几节课才能勉强“看到”对手的动作。

对盲人柔道项目的运动员来说,需要克服摔倒在地的恐惧、方向感缺失的不安全感、接招出招制胜对方的技巧难题……日常的训练,就是围绕这些展开。

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下称“体训中心”)场馆中央,运动员两两组队,对决一触即发。他们提拉住彼此的衣襟,随即交手、抓握、控制、施技。教练李跃华观察着他们的走步、发力,及时对攻防漏洞进行指导。


盲人运动员在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训练。东莞市康复医院供图

一旁,国家盲人柔道队驻莞训练队医、东莞市康复医院骨创康复科主任欧永杰看傻了眼,他的目光在“混战”中的运动员中跳跃。

由于运动员视觉缺陷,全凭身体各部位的感觉去想象动作,这让欧永杰担心激烈对抗中运动员可能发生的意外,担心解散后不停揉腰的运动员是不是又添新伤,忧虑着躺着休息的运动员会不会被踩伤,“心都快跳出嗓子眼儿了”。

以上场景发生在今年年初。彼时,国家盲人柔道队在体训中心训练已有1个月。经与中国盲人柔道队接洽,东莞市康复医院与体训中心正式展开合作,为这支国家队备战残奥会共同提供专业保障。于是,欧永杰每周和同事轮流来隔壁体训中心“上班”,观察盲人柔道选手们的身体变化,确保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参赛。

看了几次之后,欧永杰对这种激烈的场面逐渐适应,看到运动员们在重重摔打中的自我保护训练及日常训练中明确的行动轨迹,他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

在盲人柔道的训练场上,感官的对决从未停止。

这种“以触代视”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运动员经过漫长而严苛的重复训练才积累出来的。

教练是运动员们的“眼睛”。

每次教授新动作,李跃华先自己琢磨一遍,把每个动作都拆分成数个姿势,让运动员们通过手摸来了解身体关节的位置、曲度,在一寸一寸的摸索中学习,从而“悟”得动作力度、移动距离。

一招一式,李跃华一遍遍重复,直到运动员完全掌握动作要领,形成肌肉记忆。

李丽青曾谈及这一训练过程:“教练‘拿着我’做动作,我要是做得对,就能收到正反馈。经过反反复复磨合,我才能克服视力障碍,形成那种独特的摔跤记忆。”

在这套存在于感官的“预警系统”中,听觉同样至关重要。在接受耐力与体质训练时,运动员们通常手拉手、肩贴肩,喊着口号完成跑步练习。“这样能通过声音判断彼此的位置,避免撞在一起。”李跃华说。

听觉不仅是为了防止碰撞,更是他们感知教练“在场”的媒介,“场上有各种干扰,即使教练的声音被其他杂音压到,我也能捕捉到指令,甚至听出教练声音中的情绪变化,这是多年训练和比赛培养出来的。”李丽青说。

在赛场上,每一次呼吸声的缓急、脚步声的轻重,都成为李丽青判断对手状态、体力的依据。

对抗瞬息万变。盲人柔道运动员们用触觉、听觉、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感知,展开着无声的碰撞交锋。

残疾人体育比想象更难

盲人运动员在提高协调能力、平衡能力方面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对他们而言,训练中稍有分神便可能受伤,而一旦受伤,膝关节、踝关节、手部关节是易损之处,腰部的老伤也容易复发。

对朱世文而言,拿到巴黎残奥会的入场券,诸多不易。

4月,2024盲人柔道土耳其大奖赛男子J1一60公斤级比赛开赛后,远在东莞的欧永杰“捏了一把汗”,他紧盯着手机,巴巴盼着教练从现场发来微信。他迫切地想知道,“患者”朱世文的表现究竟如何。

担忧并非过虑。在土耳其大奖赛开赛前13天,朱世文遭遇了肘关节全脱位的重创。

欧永杰放弃传统疗法,选择了更为大胆的精准手法复位,并使用辅具固定朱世文脆弱的关节,结合中医理疗和运动疗法,助力朱世文登上赛场。最终,朱世文不负众望,拿下男子J1一60公斤级第三名,获得巴黎残奥会的参赛资格。

3场都赢了,成绩很不错!朱世文从土耳其返莞,次日便与欧永杰握手庆祝,并激动地紧紧抱住了他。

这一抱背后,饱含着对背后服务保障团队的深切谢意,其中包括东莞市康复医院中医师、理疗师、运动康复治疗师以及体训中心工作人员。他们与教练一同明确运动员冲刺阶段训练、医疗康复和伤病预防、心理调适策略,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

“残疾人体育比想象更难。”东莞市康复医院物理治疗师钟锡波说。

每一次的康复训练,都是对“以柔克刚”理念的实践——通过柔和而精准的手法,帮助运动员们克服身体的局限,激发内在的潜能。

对于普通病人而言,钟锡波通常在地上画若干个相邻的格子,标上序号、说出数字让病人精确跳跃落地,即可完成一次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康复训练。

对于这批运动员,这一方法却难奏效。钟锡波常鼓励运动员“跳米字形”“跳出正上方12点的方向”“跳出6点的方向”……

李丽青曾饱受核心不稳定的困扰。为此,医院通过SET悬吊治疗系统,锻炼她的核心肌肉群。

起初,这项训练对李丽青来说极其艰难,连坚持10秒钟都是一种煎熬。在康复医生的帮助下,很快,她从10秒、50秒逐步延长到2分钟、3分钟,“每当我掉下来,医生们都会立刻扶我重新开始,鼓励我坚持下去,这份经历让我一直难忘。”李丽青感慨。

除了悬吊训练,治疗过程常用针灸、推拿、拔罐、小针刀等传统中医技术,也涉及声光电磁热等物理因子疗法。康复医生还不断探索巩固疗效的新方法,通过按摩器、泡沫轴、筋膜枪等轻便工具,教运动员如何在日常进行自主放松治疗,确保康复效果的同时不耽误训练。


在教练陪同下,运动员王宏宇在进行康复治疗。东莞市康复医院供图

在训练场上,康复医生则观察运动员疲劳程度、肌肉紧张度等,现场为运动员提供必要的按摩和放松服务。发烧了、背上结痂了、喉咙沙哑了、血糖失控了、阴雨天关节痛了……运动员们看不见,不知道该选用什么药,这些问题也会得到康复医生的解答。

除了专业的康复训练支持,体训中心还为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保障。自2019年起,这里便肩负起国家盲人柔道队的不定期训练任务,着力营建安全、温馨、舒适的环境。

步入2020年,体训中心获批成为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成为广东省地级市首个“国字号”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这面“后盾”支撑作用愈发显著。

今年2月,体训中心圆满完成国家残疾人射箭队外训保障,持续为国家队输送专业保障。这里不仅见证了如陈敏仪、林月珊等东莞残奥金牌选手的成长,还将作为2025年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众组三人制聋人篮球比赛的举办地,承载更多残疾人运动员的梦想。

在众多援手与服务保障支撑下,运动员们逐梦路上少了后顾之忧。身体的康复、心灵的觉醒,使得运动员们“柔”能克刚,在赛场上一次次绽放光芒。

“想站上更高的领奖台”

凭着一股子“轴劲儿”,克服病痛的创伤,跨越心理的障碍,坚持周而复始的高强度训练,这群盲人柔道运动员终有望走向世界之巅。

征战奥运会几乎是所有运动员的梦想,但逐梦路上的挑战并不限于赛场,不断自我超越的运动员们正诠释着何谓自胜者强。

1993年6月,李丽青出生在广东省湛江市车板镇一个小渔村,排行老大。母亲在三亩地上劳作,父亲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需抚养。

先天性弱视的李丽青却不示弱。小时候,粤西广袤田野里,小小个头的她与大大块头的牛较劲,竭力不让牛吃农作物;在校园,她考试几乎名列班里前三,家里墙壁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奖状;与柔道结缘后,她自信坦荡,“铆足了劲想打奥运会”,也如愿在里约残奥会柔道女子48公斤级夺冠,崭露锋芒。

问鼎世界之巅绝非易事,日常体育训练极其严酷。以周为单位,李丽青的日程被精准切割——周一100米间歇性冲刺;周二跑4公里;周三在垫子上摔跤;周四要完成800米、400米、200米的冲刺后,再快速跑完3000米;周五10公里长跑;周六上午打教学赛,下午进行力量训练。

周而复始的训练让李丽青变得更强,在赛场上逐渐崭露头角。

从全国冠军到亚洲冠军,再到世界冠军,李丽青用了2年时间:2014年5月,在全国盲人柔道锦标赛中夺得女子48公斤以下级冠军;2014年10月,在韩国仁川亚残运会上夺冠;2016年,李丽青在历经踝关节骨折、十字韧带断裂、髋关节脱落的情况下,一举拿下里约残奥会柔道女子48公斤级决赛金牌,赛后抱着教练张贵富痛哭的场景,深深地印在世人的脑海中。


2016年9月里约残奥会,李丽青(左2)获得女子48公斤级冠军。 新华社发

李丽青的自强不限于赛场上,积极备赛参赛的同时,她不忘学习探索。2018年,她报读了东莞开放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20年,获得专科毕业证后,她继续攻读东莞开放大学的行政管理本科,并在2023年顺利考上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研究生。李丽青说:“我想圆一个大学梦。”

将体育运动视为拓展人生边界的一条出路,运动员们走得并不轻松。东莞市康复医院不少医生印象深刻,队伍里有一名身兼母职的大龄选手,训练刻苦、不怕伤痛,“寡言、好胜,坚韧程度难以想象”。

这名大龄选手就是王宏宇,现年35岁。由于父母常年打工且身体不好,12岁的她便早早穿上柔道服。2000年,她进入开原市体校学习柔道,不久被辽宁省柔道队教练看中。

命运的波折总在不经意间袭来。

2016年,在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无差别级决赛中获得亚军不久,病毒性角膜炎打乱了王宏宇的训练节奏。王宏宇的一只眼睛几乎失明,另一只眼睛出现视力障碍。两次眼角膜手术后,她的视力依然未能恢复,眼睛逐渐失去光感。

身体也在失控。2022年,王宏宇生育后,体能明显下降,加上半月板损伤、腰脱、糖尿病等系列困扰,种种境况似乎都在宣告她运动生涯的“黄金时代”正远去。

然而,王宏宇凭着一股子“轴劲儿”,生育不久独自返回国家队备战杭州亚残运会。整个集训期,王宏宇训练成绩曲线波动,“要忘记剖腹产伤口、忘记不能下蹲这些事,不去想好像就不会疼了。”王宏宇这样告诫自己。

孩子的出生,也为王宏宇带来了更多勇气。2023年10月,杭州萧山临浦体育馆,王宏宇用前脚一绊,在比赛接近尾声时迅速将对手压制在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哈萨克斯坦选手,斩获杭州亚残运会柔道女子+70公斤级J2项目冠军。

这些运动员成长轨迹各异,但对生活和运动生涯都自强不息。

王嘉楠和妹妹同时患有白化病。怕强光的她,有着一头不常见的白发,两只眼睛视力都低于0.1。被低视力“这场大雾”笼罩多年,王嘉楠最终还是难抵求学艰辛,选择在初三这年放弃学业,之后进入体校。转换赛道后,清晨6时,王嘉楠便和体校队友出早操,除春节假期外,几乎每天如此。她说,练盲人柔道带给自己很多东西,“没来这儿之前,觉得世界上只有我和妹妹这样”。

跨越心理的障碍,王嘉楠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开摔、倒地、攻防,倒计时停表——在杭州亚残运会赛场上,空气中的凝固感消散。掌声、欢呼声传来,王嘉楠愣了两秒,露出羞怯而自豪的笑容。她知道,相继与哈萨克斯坦强将费多索娃、里约残奥会铜牌得主日本选手广濑顺子对战后,自己再次突破——获盲人柔道女子57公斤级J2比赛银牌。

“我想站上更高的领奖台。”王嘉楠坚定地说。


2023年9月,中国盲人柔道队备战杭州亚残运会,最右为李丽青。 新华社发

李丽青也想完成未竟的梦想。

在上一届东京残奥会盲人柔道女子48公斤级四分之一决赛里,右肩脱臼、遗憾退赛的她遭遇职业重创。不认输,不言弃,李丽青选择继续征战巴黎残奥会。赴巴黎前夕,她跳出喧嚣之外,没有透露更多:“虽然带伤上阵,我会尽力去发挥,赛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看不见的赛场这回又有了新的锚点。在巴黎残奥会上,盲人柔道运动员们正以自胜者强的姿态,向着心中的更高峰迈进,在感动自己也启发他人之余,“摔出来的梦想”有了更多回响。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龚菊 记者 靳延明

统筹:钟展锋 伍青

百科
上一篇:人体4个部位特脏 你知道吗
下一篇:监控录像机不装硬盘能不能用(不同品牌的硬盘录像机与摄像头如何混搭使用?这几个方法帮助到你)